來源: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網站
當前,高溫酷暑與強降雨等極端天氣交織疊加,對住建領域安全生產構成嚴峻挑戰。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,宜昌資建系統堅決扛起政治責任,聚焦關口前移、責任落實、智慧賦能,全力筑牢安全防線。
一、強化預警響應,下好風險防范“先手棋”
一是完善統籌調度機制。市政府高度重視高溫汛期安全生產,分管市領導多次調度、親自研判、每日督辦,部門負責人親自上陣、靠前指揮、督促指導。與氣象、應急、水利等部門建立常態化信息共享機制,密切關注氣象預警信息,特別是高溫紅色、橙色預警,暴雨紅色、橙色預警。制定并動態更新《宜昌市房屋市政工程施工現場極端天氣預警應急響應指南》,明確不同預警級別下的響應措施、責任主體和操作流程,確保預警信息第一時間直達基層一線。
二是構建精準發布體系。建立“市級主管部門-縣級主管部門-項目管理人員”三級預警直通機制,通過智慧城建系統云服務平臺、市縣主管部門釘釘群、建筑業協會會員群、各地在建項目管理群,第一時間將預警信息和工作指令傳達到各企業各項目負責人,發布內容力求具體化、指令化,自7月以來,累計向在建項目發送預警信息3400余條。
三是關口前移強化保障。成立10支市級應急搶險隊,配備專職應急救援人員125人、大型工程機械22臺、其它防汛物資600余件,確保關鍵時刻拉得出、用得上。督促在建項目配備充足的防暑物資,如藿香正氣水、清涼油、冰鎮綠豆湯等,并設立應急藥箱和健康監測點。創新推出“納涼公交”,開設6個施工工地納涼點,為戶外施工人員提供午休“降溫驛站”。優化作息時間,推行“早出工、午避暑、晚收工”模式,確保工人高溫天氣作業安全。
二、聚焦責任落實,織密隱患排查“防護網”
一是加強風險辨識。依據智慧城建系統,綜合夏季施工特點、施工階段風險、關鍵崗位人員到崗履職、危大工程數量、智慧工地預警等多維度指標,對全市427個在建項目進行動態風險分級評估,其中紅色高風險項目24個,橙色較高風險項目145個,黃色低風險項目129個,藍色較低風險項目129個,根據不同風險分級采取差異化監管策略,實施“紅色高壓嚴管、橙色重點盯防、黃色常規監管、藍色服務引導”分級監管模式,確保監管靶向發力、風險“心中有數”。
二是落實包保責任。按照《宜昌市房屋建筑工程安全監督網格化管理辦法》,按照“行政網格、片區網格、項目網格”的層級,建立三級網格體系,全市159名安全監督員對監管項目實行“三級包保”(監督小組級、科室級、站級),把安全監管責任唯一化、具體化。網格監督員履職情況進行年度考核,考核結果納入個人年度績效評優依據。
三是開展專項檢查。自7月22日起,市縣兩級累計出動94個檢查組230人次對218個在建房屋市政項目進行檢查,重點檢查上級文件學習傳達、關鍵人員到崗、深基坑高邊坡防護、極端天氣預警應對等情況,下達整改通知書68份,發現隱患278條,已整改完成184條,對10個項目進行了約談提醒,共扣除誠企業信分83分。
三、創新監管模式,激活智慧賦能“新引擎”
一是深化網上巡查。成立網上巡查組,充分利用智慧城建平臺,每天對30個項目開展巡查,重點檢查項目關鍵人員到崗、應急響應落實、現場安全生產和文明施工等情況,發現問題即時截圖取證并通知現場整改,有效延伸監管觸角,提高監管效率。
二是推行全員排查。創新推出“安全啄木鳥”微信小程序,并在主城區在建項目開展試點,截止目前已有18個項目,270名一線工人注冊使用,一線工人通過“隨手拍”實時報告發現的隱患,管理人員通過后臺實時接收隱患報告信息,第一時間組織現場核查整改,確保安全隱患“即報即查、立行立改”,力促隱患“不過夜”,累計接收并有效處理各類安全隱患報告295條,“人人都是安全員”的氛圍初步形成。已有12家應用較好的施工企業榮登“紅榜”。
三是強化智慧賦能。應用NFC技術開展深基坑、高邊坡監測數據自動上傳及異常狀態智能預警,主城區15個含有深基坑、高邊坡的在建項目已經實現監測全覆蓋,有效防范坍塌、滑坡等事故發生;通過5G+物聯網技術實現全市354臺起重設備人證校驗、超載預警和限位保護,有效杜絕無證作業、違規施工;運用AI識別技術自動抓拍未規范佩戴防護用品等違規行為,累計抓拍違規行為1091條,扣除企業誠信分545.5分,有效規范作業人員施工行為。
摘自 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網站 2025.07.31 宜昌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