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初,智能建造與BIM技術在住建領域成為焦點話題。預計今年,中國建筑行業將迎來智能建造與BIM技術深度融合的爆發期。住建部聯合13個部門發文,展望到2035年,我國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將取得顯著成就,企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,產業整體優勢明顯增強,力爭“中國建造”在全球競爭中領先。新年伊始,住建部從頂層設計到實際應用,密集推出政策,助力行業從傳統建造邁向數字建造。
成都市以創新引領、智慧賦能、圈鏈融合,構建以智能建造為核心的新型現代產業體系。其中,BIM 技術作為智能建造核心,為建筑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有力技術支持,實現建筑設計、施工及運營信息無縫銜接,提升協同效率與管理水平。
成都市在智能建造領域創新實踐如下:
智能工廠:建成一批智能工廠,實現建筑構件自動化生產與精準裝配,提高生產效率,保障構件質量精度。
智慧工地:借助物聯網技術,實現施工現場實時監控與管理,監測施工進度、安全及環境指標,確保施工高效安全。
數字化平臺:搭建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,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信息共享與協同合作,支撐建筑行業數字化轉型,推動整體升級。
此外,成都市政府出臺系列政策,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,支持智能建造項目,營造良好發展環境,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。
深圳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推動建筑業與先進制造業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跨界融合,落實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建設任務,以先行示范標準打造 “深圳模式”。具體措施如下:
政策支持:出臺政策文件明確 2025 年末建立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體系,以專項資金、稅收優惠等激勵企業研發。
部門協作:多部門聯動,確保試點工作有序開展。
技術探索:以結果為導向,探索適用于不同領域的技術路徑,形成基于模塊化建筑、智能施工裝備集成平臺和施工機器人的主要技術路線。
技術創新:擁有 35 個國家和省市級智能建造技術創新平臺,2024 年新增 23 個智能建造領域科技計劃項目立項。
成果轉化:更新發布含 7 大板塊 42 項技術的《深圳市智能建造技術目錄(第二版)》,發布典型案例清單。
項目試點:試點項目涵蓋多業態,貫通設計到運維各階段業務和數據,通過現場觀摩推廣技術應用。
產業集聚:在龍崗區建設 “深圳建筑產業生態智谷”,在龍華區打造數字設計產業集群。
協同發展:與香港合作推動大灣區智能建造產業協同,深圳企業在周邊城市布局 42 座智能生產工廠。
產業聚合:成立產業聯盟,舉辦國際智能建造產業博覽會。
人才培養:建立專家、專業人才、產業工人三級培養體系,遴選近 40 名智能建造專家,引進高端人才,推動高校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。
工人實訓:增加智能建造職業技能培訓內容,近萬名產業工人參加培訓。
云南積極推廣智能建造技術,多個建設項目實現數字化設計、智能化施工與信息化管理。同時探索綠色建筑技術,推動建筑節能和可再生能源應用,助力 “雙碳” 目標。
云南還出臺系列創新舉措:一是加強人才培養,與高校、科研機構合作搭建產學研一體化平臺,培育掌握新技術的專業人才;二是推動建筑行業數字化轉型,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,支持智能建造、綠色建筑等新技術研發應用;三是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,促進建筑行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。
武漢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,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,以全國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建設與智能建造產業鏈 “雙核” 驅動為主線,推動建筑業工業化、數字化、綠色化轉型,成果顯著。
頂層設計與協同推進:省市領導高度重視,實施 “雙市長” 負責制;2023 年印發實施方案,明確 54 項任務,分階段推進;2024 年下發工作要點,壓實各方責任,將試點項目納入績效考核。
BIM 技術應用:啟用 BIM 審批管理平臺,推進 “規、建、管” 一體化;引導新建政府投資項目全流程應用 BIM 技術,2024 年新建政府投資單體建筑面積 3 萬㎡以上公共建筑 BIM 建模率超 90%。
試點示范與引領帶動:2023 - 2024 年廣泛開展試點,推廣創新技術;中建三局漢芯公館、中南建筑設計院等項目發揮龍頭引領作用,實現數字化升級與產業鏈協同。
產業鏈融合:中建三局、中交二航局等龍頭企業擔任鏈主,延鏈強鏈;搭建交流平臺,組織供需對接,智能建造供應鏈平臺已啟用,上線企業 1019 家 。
科技創新與技術支撐:依托丁烈云院士團隊等組建智能建造專家庫,首批入庫 59 名專家;開展課題研究,啟動國家標準編制,獲 292 項專利授權,28 項成果轉化項目簽約。
建筑業轉型升級:推進建筑業工業化、數字化、綠色化轉型,大力發展新型建造方式。推進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建設,3個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工作評估全國排名領先。深入推進縣域“光伏+建筑”應用試點,新增并網容量273.4萬千瓦。
住建領域安全:防范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,推動“白名單”項目擴圍增效。縱深推進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,加強既有房屋安全監管。
基礎支撐:深化住建領域改革,完善法規標準體系,推進“數字住建”提質增效。推動“十四五”規劃順利收官和“十五五”規劃謀劃。
·智能建造與新技術應用亮點
政策體系構建:廣東構建了智能建造“1+3+N”政策體系,包括1個省級規劃圖、3個試點城市設計圖、N個系列政策施工圖。
產業集群發展:廣州、深圳、佛山等地積極布局智能建造產業集群,推動產業強鏈補鏈延鏈。
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:廣東建立了由院士專家領銜的多層級人才梯隊,多所院校開設智能建造專業,推動產學研結合。
項目與技術落地:全省遴選發布42個省級智能建造試點項目,推廣應用關鍵技術產品,發布建筑行業AI大模型。
2025 年 1 月 9 日,廣西壯族自治區召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,明確 2025 年聚焦八大任務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,重點如下:
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:推動建筑業 “走出去”,延續 “建設貸” 等金融惠企政策,遴選城市和企業開展智能建造試點,促進智能建造技術在工程各環節應用,培育新質生產力。
推動綠色低碳發展:提升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和黑臭水體治理成效,完善城市公園體系,建成城市綠道、口袋公園,發展綠色低碳建筑,改造既有建筑節能。
智能建造與新技術應用:探索面向東盟和港澳的新型建筑工業化路徑,獲批設立住房城鄉建設部全屋智能重點實驗室廣西研究中心,主持編制《海岸工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技術標準》,多項技術成果獲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科技獎項。
河南省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在鄭州召開。會議指出,2025 年全省圍繞 10 個重點方面,推動住房城鄉建設高質量轉型,打造宜居城鄉。
房地產市場方面,統籌化風險、穩市場、去庫存、控增量,鞏固止跌回穩。實施 “白名單” 滿足融資需求,落實存量政策并因城施策,開展住房促銷,滿足群眾住房需求。
新模式構建上,健全多主體供給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,改革完善基礎管理制度,推進存量商品房轉保障性住房,計劃開工(籌集)配租型保障房 5.66 萬套、配售型 3689 套。
城市更新領域,完善政策標準,推進城市體檢,實施 3910 個更新項目,改造地下老舊管線 1500 公里,新建公共充電樁 2 萬個,新建提升綠地 1000 公頃、口袋公園 180 個、綠道 150 公里,改造老舊小區 1459 個、24.35 萬戶,統籌老舊住房、街區、廠區改造。
城市安全韌性智慧化提升上,堅持標本兼治,加強韌性安全城市建設,監測 “三高” 區域設施安全,整治提升小微公共空間。
建筑業發展方面,壯大綠色建筑、建材產業鏈,新建建筑執行綠色標準,推廣綠色建材,構建裝修裝配化綠色化新模式,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,培育 20 家智能建造骨干企業,實現 50 個項目智能建造場景應用。
強化培育指導
推廣“一核三庫”:加強智能建造綜合管理平臺建設,提升項目精細化指導服務水平,培育高質量“試點良好”項目。
創新班組管理機制:探索建立以智能建造班組為基本單元的產業工人隊伍培育機制,構建三級計分管理架構。
工效分析與示范推廣:開展工效分析調研和示范觀摩活動,推廣應用智能建造裝備提質增效的典型做法。
發掘數據價值
依托溫州數安港:挖掘建筑數據價值,打通上下游數據資源應用,滿足產業鏈各方需求。
打造數據交易平臺:以“智建之家”平臺為基座,打造建材咨詢交易、工程數據管理、建材金融供應鏈等平臺,保障資金安全。
人才信息平臺:通過政企校協作,加快建筑業數字化人才信息平臺開發建設,提供人才信息交流與培訓提升空間。
夯實人才基礎
院校與企業合作:支持院校聯合建筑企業申報科研課題,優化課程設計和人才培養機制,鞏固專業優勢。
“訂單式”人才培育:鼓勵建筑企業與院校合作創建“訂單式”人才培育機制,提高產業人才的數字化建造能力與管理能力。
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: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,優化和完善住房供應體系,建立人房地錢要素聯動新機制。
實施城市更新行動:加快建立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一體化推進機制,謀劃實施老舊小區改造、完整社區建設等民生工程。
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:變革建造方式,改革工程監理、工程造價等制度,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體系。
強化數字信息賦能:推進“數字住建”建設,提升城市運行安全全領域覆蓋和全流程管控能力。
BIM技術推廣:寧夏通過編制設計導則,推進BIM技術在設計和施工圖審查環節廣泛應用,并逐步向施工、竣工環節推廣。
數字化管理:寧夏試點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改革,取得顯著成效,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。
在 2025 年及未來一段時間,BIM 與智能建造將深刻改變建筑業的發展格局。建筑企業要繼續深化BIM技術應用,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。